PDN设计之电源完整性 图书分享

 PDN设计之电源完整性 图书分享

在当今高速、高密度的电子设计领域,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 PI)已成为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稳定、可靠的电源分配网络(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DN)是确保电路正常工作的基础。然而,PDN设计常常充满了挑战,许多工程师在面对压降、噪声和电磁干扰等问题时感到棘手。今天,老wu这里分享一本该领域的权威著作——《PDN设计之电源完整性》(英文原书名:《Principles of Power Integrity for PDN Design》),这本书由业界专家 Larry D. Smith 和 Eric Bogatin 共同撰写,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陈会/张玉兴 译,ISBN:9787111630005。

随着芯片工作电压的不断降低和电流的急剧增加,维持电源轨的稳定变得愈发困难。例如,大型ASIC或FPGA的核心电压可能低于1V,而瞬时电流需求可达30安培甚至更高。在这样的要求下,如何在整个频率范围内保持毫欧级别的低阻抗,是每个硬件工程师都必须面对的难题。不稳定的PDN不仅会影响电路的性能,还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常、甚至永久性损坏。

市面上关于电源完整性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由Larry D. Smith和Eric Bogatin合著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主题以一种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了繁重的数学推导,强调了物理概念和工程实践。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领域的领军人物。Larry D. Smith 在IBM、Sun Microsystems和Altera等公司拥有超过30年的电子、系统和PDN设计经验,他构建了当今最流行的PDN系统设计方法。另一位作者Eric Bogatin在信号完整性领域同样享有盛誉,他撰写的《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是该领域的畅销教科书。二位专家的强强联合,为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书核心内容概览

这本书内容全面,共计786页,十章内容,循序渐进,犹如一本为电源完整性从业者量身定制的培训手册。其核心内容涵盖了:

  • PDN生态系统:书中将PDN定义为“从Die上的焊盘到VRM焊盘的整个互连链路”,并强调了在目标频率范围内实现低阻抗的重要性。
  • 阻抗分析:深入探讨了阻抗曲线的重要性,以及串联和并联RLC电路的特性如何影响PDN的性能。
  • 电容器的奥秘:详细研究了多层片式电容器(MLCC)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它们的组合来管理阻抗曲线上的峰值。
  • 电源和接地平面:阐述了电源和接地平面的属性,尤其是作为平面最重要特性的扩展电感。
  • 信号完整性的关联:探讨了PDN在为信号返回电流提供低阻抗路径方面对信号完整性的重要影响。

目标读者

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参与PDN设计的工程师,包括:

  • 产品、电路板和芯片设计师
  • 系统、硬件、组件和封装工程师
  • 电源设计师
  • 信号完整性(SI)和电磁干扰(EMI)工程师

图书目录

第1章电源分配网络工程
11电源分配网络的定义及关心它的原因
12PDN工程
13PDN的鲁棒性设计
14建立PDN阻抗线
15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PDN阻抗设计基本原理
21关心阻抗的原因
22频域中的阻抗
23阻抗的计算或仿真
24实际电路元件与理想电路元件
25串联RLC电路
26并联RLC电路
27串联和并联RLC电路的谐振性
28RLC电路和真实电容器的例子
29从芯片或电路板的角度观察PDN
210瞬态响应
211高级主题:阻抗矩阵
212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低阻抗测量
31关注低阻抗测量的原因
32基于V/I阻抗定义的测量
33基于信号反射的阻抗测量
34用VNA测量阻抗
35示例:测量DIP中两条引线的阻抗
36示例:测量小导线回路的阻抗
37低频下VNA阻抗测量的局限性
38四点开尔文电阻测量技术
39双端口低阻抗测量技术
310示例:测量直径为1in的铜环阻抗
311夹具伪像说明
312示例:测量通孔的电感
313示例:印制板上的小型 MLCC电容器
314高级主题:测量片上电容
315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电感和PDN设计
41留意PDN设计中电感的原因
42简单回顾电容,初步了解电感
43电感的定义、磁场和电感的基本原则
44电感的阻抗
45电感的准静态近似
46磁场密度
47磁场中的电感和能量
48麦克斯韦方程和回路电感
49内部及外部电感和趋肤深度
410回路电感、部分电感、自电感和互电感
411均匀圆形导体
412圆形回路中电感的近似
413紧密结合的宽导体的回路电感
414均匀传输线回路电感的近似
415回路电感的简单经验法则
416高级主题:利用3D场求解器计算S参数并选取回路电感
417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实用多层陶瓷片状电容器的集成
51使用电容器的原因
52实际电容器的等效电路模型
53并联多个相同的电容器
54两个不同电容器间的并联谐振频率
55PRF处的峰值阻抗
56设计一个贴片电容
57电容器温度与电压稳定性
58多大的电容是足够的
59一阶和二阶模型中实际电容器的ESR
510从规格表中估算电容器的ESR
511受控ESR电容器
512电容器的安装电感
513使用供应商提供S参数的电容器型号
514如何分析供应商提供的S参数模型
515高级主题:更高带宽的电容模型
516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平面和电容器的性
61平面的关键作用
62平面的低频性:平行板电容
63平面的低频性:边缘场电容
64平面的低频性:功率坑中的边缘场电容
65长窄腔回路电感
66宽腔中的扩散电感
67从3D场求解器中获得扩散电感
68集总电路中串联和并联的自谐振频率
69探讨串联LC谐振的性
610扩散电感和源的接触位置
611两个接触点之间的扩散电感
612电容器和腔的相互作用
613扩散电感的作用:电容位置在何时重要
614饱和扩散电感
615空腔模态共振和传输线性
616传输线和模态共振的输入阻抗
617模态共振和衰减
618空腔二维模型
619高级主题:使用传输阻抗探测扩散电感
620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信号返回平面改变时,信号完整性的探讨
71信号完整性和平面
72涉及峰值阻抗问题的原因
73通过较低阻抗和较高阻尼来降低腔体噪声
74使用短路通孔遏制腔体谐振
75使用多个隔直电容抑制腔体谐振
76为抑制腔体谐振,估计隔直电容器的数量
77为承受回路电流,需要确定隔直电容器的数量
78使用未达数量的隔直电容器的腔体阻抗
79扩散电感和电容器的安装电感
710使用阻尼来遏制由一些电容器产生的并联谐振峰
711腔体损耗和阻抗峰的降低
712使用多个容量的电容器来遏制阻抗峰
713使用受控ESR电容器来减小峰值阻抗高度
714处理回路平面为重要的设计原理的总结
715高级主题:使用传输线电路对平面建模
716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PDN生态学
81元件集中在一起:PDN生态学和频域
82高频端:芯片去耦电容
83封装PDN
84Bandini山
85估计典型的Bandini 山频率
86Bandini山的固有阻尼
87具有多个通孔对接触的电源地平面
88从芯片通过封装看PCB腔体
89空腔的作用:小印制板、大印制板和“电源旋涡”
810低频端:VRM和它的大容量电容器
811大容量电容器:多大的电容值足够
812优化大容量电容器和VRM
813建立PDN生态学系统:VRM、大容量电容器、腔体、封装和片上电容器
814峰值阻抗的基本限制
815在具有一般性的印制板上使用单数值的MLCC电容器
816优化单个MLCC电容器的数值
817在印制板上使用3个不同数值的MLCC电容器
818优化3个电容器的数值
819选择电容值和小电容器数目的频域目标阻抗法
820使用FDTIM选择电容器的值
821当片上电容是大的和封装引线电感小的时候
822使用受控ESR电容器是一种替换的去耦策略
823封装上的去耦电容器
824高级主题:同一供电电路上多个芯片的影响
825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瞬时电流和PDN电压噪声
91瞬时电流如此重要的原因
92平坦阻抗线、瞬时电流

如何下载PDN设计之电源完整性 图书分享

关注老wu博客的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里发送对应的下载关键字获取下载链接

关注吴川斌的博客公众号

在公众号里给老吴发消息:

下载|PDN设计之电源完整性

或者代码

6404

建议复制粘贴过去不会码错字哟,O(∩_∩)O~

❤️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打赏支持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用微信打赏

吴川斌

吴川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