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原来泰克还出过照相机呢?以前的示波器抓个波形竟然这么难呐!

 涨姿势!原来泰克还出过照相机呢?以前的示波器抓个波形竟然这么难呐!

老wu最近在网上闲逛,无意间刷到一张老照片,让我突然愣了一下,没想到示波器还要配个照相机来使用呢?

上边照片里是一台经典的泰克 547 模拟示波器,这可是当年的“机皇”呐。但真正吸引我眼球的,是挂在示波器屏幕前面的那个“铁疙瘩”。照片里这个设备被打开了,露出内部精密的镜头和机械结构,我一开始还不清楚这是什么神器,通过AI识图之后才知道,原来还有示波器照相机这等神器,而且还是泰克原厂出品的,泰克还出过照相机这你敢信吗?U•ェ•*U

我们现在所用的数字存储示波器,想要保存一张波形截图,简直是轻而易举。我们只需要插上U盘,按一下保存键,或者更先进一点的,直接通过网络接口在电脑上远程抓取图像。

然而,如果把时间倒回到几十年前,在那个数字存储技术还未普及,实验室里还摆满着模拟示波器的年代,想要保存一个瞬间的波形,那还真是一项既考验技术、又充满“玄学”的艺术创作呢。

要理解为什么需要搭配一个示波器照相机,咱们得先回到电子技术的“创世纪”时代。

1946年,霍华德·沃勒姆与梅尔文·杰克·默多克共同创立了Tektronix
1946年,霍华德·沃勒姆与梅尔文·杰克·默多克共同创立了Tektronix

第一台现代触发式示波器是1947年由泰克发明的,型号是 511 的示波器。那会儿还是真空管的天下,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商业化应用的 RAM 存储芯片,也要等20年后才出现。因此,当时的示波器都是纯粹的实时模拟设备。它的核心是阴极射线管,通过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在荧光粉屏幕上绘制信号轨迹。问题的关键在于,荧光粉被点亮后,光亮几乎是瞬间即逝的。对于重复信号还好,电子束不断刷新可以稳定显示。可一旦你面对的是单次触发事件、一个罕见的毛刺,或者低重复率信号时,信号在屏幕上稍纵即逝,你可能还没来得及看清细节,它就消失了。

Tektronix First Products – 101 & 511
Tektronix First Products – 101 & 511
Tektronix 511 内部图
Tektronix 511 内部图

更糟糕的是,如果信号上升沿极快,电子束在屏幕上移动的速度非常快,导致单位时间内激发荧光粉的能量不足,轨迹的亮度会非常微弱,人眼甚至都难以分辨。在那个没有“存储”功能的年代,你总不能靠手绘波形写报告吧?

还真别说,就是这么硬核,真是手绘!在1968年出版的《Handbook Of Oscilloscop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的第5章,就有介绍手绘示波器波形图的方法,神奇吧。

对于手动记录示波器波形,书里指出仅限于记录那些持续时间长、并且能保持稳定静止的波形轨迹,并且只应作为应急技术使用。

当时的示波器屏幕前方通常覆盖着一块透明的亚克力刻度板,如果想快速记录当前的波形形状,会直接拿一支油性笔或蜡笔,在那块透明板上沿着波形的光迹描下来。描完后,可以拿纸张覆盖复写,或者干脆就把它当作一个临时的参考模板,去对比下一个被测设备的波形。这听起来很原始,但在当时却是常规操作。

当然,还有稍微“高科技”一点的视觉暂留手段。标准的示波器通常使用P1荧光粉,发出绿光,但余辉时间极短,只有毫秒级。为了方便观察瞬态信号,泰克提供了定制选项,用户可以订购使用P7长余辉荧光粉的CRT。P7荧光粉很特别,被电子击中后,会先发出明亮的蓝光(短余辉),随后会留下一种黄绿色的“残影”(长余辉),这个残影可以持续几秒钟甚至更久。这极大地帮助了工程师观察低频信号或一次性脉冲,但它依然不能让你把波形保存下来附到正式的数据手册里。

为了真正“永久”地保存波形,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唯一的途径就是示波器照相术。于是,专业的示波器照相机应运而生,比如泰克著名的C-12、C-27、C-50系列。

这些相机是高度定制化的精密设备,它们都有专门设计的卡口和遮光罩,可以严丝合缝地扣在示波器的屏幕边框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暗室,彻底隔绝外部光线的干扰。其次,它们的光学系统经过特殊优化。为了捕捉微弱的轨迹,这些相机通常配备了非常“快”的大光圈镜头,比如F1.9甚至F1.2,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CRT发出的光线。

拍摄过程根据信号类型而有所不同。对于重复信号,利用示波器的触发扫描功能,让波形稳定显示,然后像拍普通照片一样拍摄就行,相对简单。真正的挑战在于拍摄单次瞬态信号。操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的:工程师需要将相机快门设置为“B门”(Bulb模式,即长曝光)。在相对黑暗的环境中打开快门,然后触发电路或等待那个关键事件发生(电子束扫过屏幕一次,留下痕迹),最后迅速关闭快门。

在早期,使用传统胶卷意味着你得等冲洗出来才能看到结果。等你发现照片拍糊了,那个异常信号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正因如此,宝丽来(Polaroid)即时成像技术简直是工程师的福音。拍完之后,把相纸拉出来,伴随着那股特有的化学药水味,等待个几十秒,撕开覆盖层,一张波形照片就出现在你眼前。你可以立刻判断拍摄是否成功,然后迅速进行下一步的调试。

即便有了这些精良的设备,想要拍出一张完美的波形照片,依然充满了挑战。这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叫“写入速率”(Writing Speed),单位通常是厘米/微秒。它决定了电子束在屏幕上移动的最大速度,同时还能保持足够的亮度被相机记录下来。为了捕捉高速信号,必须使用高感光度的胶片,当时常用的宝丽来胶片ASA高达3000,甚至还有ISO 20000的超高速专用胶片!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充满了“玄学”,工程师需要在示波器亮度和相机参数间反复权衡,而每一次失败都是经费在燃烧。

这种依赖外部设备记录波形的状况持续了很久。那么,示波器本身何时才拥有了“记忆”能力呢?这要等到Model 511诞生十几年后了。

Tektronix 564
Tektronix 564

第一次突破出现在1960年代初,模拟存储示波器(Analog Storage Scope)诞生了。泰克的工程师Robert Anderson发明了一种革命性的技术——直接可视双稳态存储管(DVBST)。代表作就是1962年左右的Tektronix 564。这种显像管内部有特殊的网格结构,利用二次电子发射原理,可以让电子束扫过的地方持续发光,波形可以一直停留在屏幕上,直到用户按下“Erase”(擦除)按钮。这在当时是巨大的飞跃。

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数字存储示波器(DSO),则是在19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早期的Nicolet Explorer系列,以及后来泰克的2400/11000系列数字化插件。DSO通过高速ADC将信号数字化并存储在RAM中,这时候再抓取波形就变得从从容容不再连滚带爬的了。

现在回看这些老照片,老wu不仅是在怀旧,更是在向那个时代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毅力致敬。他们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依靠油性笔、长余辉和这些“长枪短炮”,推动了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现在虽然不用再折腾宝丽来胶片了,但手头的示波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有几个旋钮的简单家伙了。随着带宽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复杂,虽然基础操作变得便捷,但想要真正理解并发挥出现代高端仪器的全部潜力,反而需要更深厚的内功。也有很多小伙伴经常留言问老wu,对于现代的SI/PI等测试,如何系统地学习示波器的高级应用。最近我翻阅了一本不错的参考书——《现代示波器高级应用-测试及使用技巧》。

这本书内容很扎实,从示波器的核心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现代测试中的关键点,比如高级触发、信号完整性分析、抖动测量、电源分析等专题,实战性很强。如果你也想在测试测量领域更进一步,真正“玩转”你桌上的这台精密设备,不妨时常翻翻,相信会有收获。毕竟,工具在进步,我们使用工具的人,也得跟上才行呐。

该书的电子档老wu已上传到了博客网盘,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吴川斌的博客」微信公众号里发消息6419即可获取网盘链接。

❤️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打赏支持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用微信打赏

吴川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