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我为什么很少买IT技术书了 因为我找到了更好的学习方法

 工作后我为什么很少买IT技术书了 因为我找到了更好的学习方法

老wu觉得自己还算得上是个喜欢读书喜欢买书的人,每年都要为图书出版商贡献那么几百块银子。但回想起来,却发现最近两三年购买的图书中,IT类技术书的占比渐渐少了,IT类图书我一般都是直接在亚马逊中国上网购,翻看过往的订单记录,发现2016年只在亚马逊中国网购过三本书:《华为研发14载:那些一起奋斗过的互连岁月》、《彼得•科恩木工基础》及《Modern PHP(中文版)》,其中真正属于IT类纯技术书籍的只有《Modern PHP(中文版)》这一本,2017年全年则只在亚马逊中国购买了一本书:《基于ANSYS的信号和电源完整性设计与分析》而且还是Kindle 电子版。

书店老wu是没少逛的,在老wu之前写的这篇博文中「情人节最佳脱单地-精品书店」, 我也向大家介绍了广州几家不错的精品书店,由于距离老wu住的地方比较近,所以老wu经常去逛的是位于体育东路27号的「1200 bookshop」及天河路383号太古汇商场的「方所」这两家。
这些书店相对于新华书店,购书中心那种国营性质的大型书城来说,精品书店的面积不算大,书籍的上架种类相对来说也不是大而全的,基本上以小说、文学、宗教、历史、艺术为,IT类的纯技术书则几乎没有卖的,有的话也是什么web网页配色排版偏艺术性的或者微信公众号运营偏营销类的。就算是有IT类的技术书,老wu也不打算在这地方看,妹纸们都在看文学,看旅游,看摄影,在探讨哲学问题,好嘛,你捧一本《算法导论》???还能好好撩妹不??。
这类书店面积虽然不大,但书店环境装修的比较精致,除了精选的图书,这里还有手工艺品专卖区和咖啡休闲区,也有地方可以坐下来好好选书看书,像「1200 bookshop」这种主打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甚至还有让你能够躺下休息的沙发,非常的暖心。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店员都很年轻漂亮,也很懂书,颜值高讲话好听态度还特么的好,我超喜欢在里边的看书的感觉。想想看,当你一时找不到所需的书时,你向店员请求帮助,你只需告诉她所需的书名,妹纸便微笑的对你说请稍等,然后以轻快的步伐,从书架上给你把书找来,依然是面带微笑,双手恭敬的将书递给你,当你接过书,翻开扉页,仿佛嗅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这种香气应该是刚才那位店员妹纸手上涂抹的护手霜留下来的,真是手捧书卷心有余香哈 ?.
相对的,像新华书店或者购书中心,那里的店员都是大妈级别的人物(广州购书中心IT书籍区确实是大妈,IT区在五楼,感觉不受人待见,一楼的精品区的店员妹纸还算年轻但颜值一般),服务态度也继承了国营单位的优良传统–高冷,然后还不懂书,当然,这跟IT区太偏重于专业技术有关系,反正我也懒得去向她们问书。
但由于广州购书中心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体育中心天河城旁,是广州人购物休闲经常去的地方。老wu有时候去逛街或者看恒大的中超比赛,又不由自主的想过到购书中心逛逛,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IT技术书上架。但每次从书架上把书拿下了来快速的翻阅后,又难免的失望了。
按理说,IT技术日新月异,每隔一两年便会冒出新的技术新概念,应该会带动整个IT图书出版市场繁荣发展才对。
OK,让我们看看2018年3月10日老wu在广州购书中心IT区拍摄的书籍上架情况。
OMG,老wu又发现了那本被广大程序猿们吐槽到不行的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赫然摆在了书架的最上边的重要位置,纳尼,怎么这本书还在卖吗?赶紧从书架上拿下来确认一下,好家伙,都出到第四版了,书封面上醒目的标注着发行逾1250万册!!!【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特等奖】(后来晚上回来在亚马逊搜索发现这本书2017年已经再版到了第五版,总发行量又蹭蹭蹭涨了150万,超过1400万册之巨!!!)
翻开扉页,引入眼帘的便是很多大人物的题词,老wu觉得谭老的这本《C程序设计》是国内政治地位最高的一本IT类图书了,每次改版发行都有领导大咖的题词。虽然全书只有三百多页,不算厚,看了题词后,瞬间觉得书沉甸甸的。
继续往前翻,第一章-程序设计和C语言,第二章-算法——程序的灵魂,好家伙,算法这一章还在,而且安排在了第二章,吓得我赶紧合上了书。老wu多年前第一次读此书时的恐惧感历历在目。序言里将此书受众定位为“本书是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学习C程序设计的教材,对象是没有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学生。本书既注重概念清晰,使读者建立起对程序设计和C语言的清晰理解,又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学会用C语言编写程序,具有初步的编程知识和能力,而不是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既然是给第一次接触编程的大学生看的,而不是定位为C编程宝典,那就好好专注于C的基本特性就好了,一上来就讲算法,显然是拔高了C语言的入门门槛了, 很容易让人对C语言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相对于JAVA或者Python,老wu觉得C 更适合于编程初学者入门学习,特别是做嵌入式开发的同学。C编程语言其自身的特性并不是很复杂。
之所以造成大家觉得C语言枯燥难以入门,都是拜这些为了应试为了做题而生的教材所赐,程序代码的编辑是在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不友好的黑乎乎的命令行窗口里输入的(第四版改到了VC6,不再是Turbo C了,体验稍微好了点,但依然不是现代的IDE),然后编程的目的就是解题,像什么所谓的算法“输入xx数据,进行xx运算,然后输出xx结果”之类的,非常无趣。但如果用类似Python这类高级语言,则非常容易做出好玩有趣的东西,谭老先生《C程序设计》里强调的程序灵魂—算法,则被封装到一个个库里头了,直接引用就好了,算法问题待做到比较深入的程序开发了再进行专门的了解会比较好,算法也有专门的书籍来讲解。还好,随着近几年Arduino的流行,也拉低了C编程语言的入门门槛,利用Arduino丰富的扩展资源再结合C语言来做逻辑控制,很容易做出一些好玩的小物件,这也是编程的乐趣所在,其实我们学习编程,不一定是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者专职的程序猿,程序就是一门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有必要我们就可以去学习它。
而《C程序设计》序言里提到的,此书编写“对象是没有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学生”,渐渐的也会不合适了,现在,随着编程技术的普及,现在的小学僧都在开始普及编程学习了。比如岛国的C语言入门的书籍,就有面向12岁读者的基础入门教程。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C程序设计》的评论,比较有感触,这里老wu截图下来与与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在国内IT技术书籍方面,谭老算的上是明星级别的人物啦,30年来他共编著(含合著)了150种计算机著作。主编400多种,共55400多种,是出版科技著作最多的人。他的著作总发行量达5500多万册,是读者最多的科技作家。他编著的《BASIC语言》发行1250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纪录。恐怖吧。
我们来看看一本IT书发行量超过1400万册是个什么概念,老wu百度了一下畅销书这个概念,按我国图书市场目前的销售情况,畅销书可划分为五个级别:

    • 特级畅销书: 发行50万册以上的。
    • 一级畅销书:发行20-50万册。
    • 二级畅销书:发行10-20万册。
    • 三级畅销书:发行5-10万册。
    • 四级畅销书:发行3-5万册。

 
而国内的IT技术书呢,首次发行大概印刷个三五千册左右,如果销量可观,出版社会加印或者联系作者再版,书的累计发行量会标注在书版权声明信息那页里,比如业内普遍好评的同样是C语言教程的《明解C语言》,在日本一直是C语言教程销量排行榜的冠军,书封面才标的突破110万册,已经是神迹了,国内翻译过来的印刷量也就一万多册的样子,《人月神话 40周年纪念版》标注的印册数:10001~13000。可以说,国内发行的IT类技术书,如果累计发行量超过10万册,已经是属于超级畅销书了。
《C程序设计(第4版)》2010年6月1日发行,书封面标注的是发行逾1250万册,而第5版,2017年8月26日发行,书封面标注的是发行逾1400万册。平均一年卖了二十多万册。《C程序设计》初次发行是在1991年,那时候,玩计算机编程都是专家级的人物,91年那会PC还是一样比较奢侈的大件,那时候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脑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互联网也没有普及开来,甚至很多高校都还没有互联网,当时国内也没有像样的关于计算机编程的资料。如果按照当时情景来讲,谭老的这本稍具学术风格的《C程序设计》可以说是难得的一本计算机编程入门教材了。
但快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物质水平上去了,编程都是小学生开始玩的事情,互联网也很普及,也有很多大神的自媒体可以关注,人们的选择实在太多太多,然而今年,《C程序设计》又出到了第五版,老wu看了书目录,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书依然摆在了书架醒目的位置,管你网上读者评论吐槽不吐槽,照样一年还要再卖个一二十万册?老wu不知道此书又要吓退多少准备入门的C语言编程初学者,也不知又有多少同学要交钱补考计算机二级C语言。
谭老1934年生人,今年都84高寿了,关于《C程序设计》的第五版,老wu不知道谭老是否还有精力亲力亲为,但书还是要继续发行下去的,亦或者,它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亦或者,是为了书前几页的那些领导人的题词?还是如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编辑推荐里所述的:《C程序设计》累计发行逾1400万册,不仅创同类书的全国纪录,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堪称出版界的奇迹。
同样,在EDA界还有一位让老wu印象深刻的高产作者周教授,反正无论是Cadence 、Altium Designer、PADS这类的EDA设计软件教程,还是ARM7、单片机、常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或者anays仿真,都通通有他的署名,要么是唯一作者要么是联合作者。老wu也买过他的几本书,看不下去,基本处于吃灰状态。
而C语言之父丹尼斯·里奇写了多少本书?据维基上介绍,其主要著作只有两本《C程序设计语言》(与布莱恩·柯林汉合著)和《Unix Programmer’s Manual》。
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维基上没发现有啥代表作书籍。
《信号完整性分析》一书的作者Eric Bogatin,我们在Amazon.com上搜索作者的名字,基本上也就是信号完整性这么一本书了,2003年出版第一版,今年也即2018年准备出到第三版。
为啥国内的IT教授们很喜欢写书,很高产,但写出来的书基本没法看,这可能跟学校的职称评定或者学术出版任务有关,老wu在2015也荣幸受到出版社的约稿,当时便有某高校的教授要过来署名,第一作者署名给他,然后给老wu一万多的署名费。
后来很遗憾,书没最终交稿,署名费自然也没收成,?。一来,老wu自认为学艺不精,还不敢自鸣得意,不敢背负骂名。二来,看不上那点稿酬,出版社编辑约稿时,老wu所得的直接报酬是按版税来结算的,即图书定价 X 8%版税率 X 实际销售册数。注意,这里是实际销售册数而不是印刷数喔,如果出版社给面子的话,首印3千册,定价60 RMB,版税能拿到3000 X 60 X 0.08 = 14400,作者拼了老命宣传拉动粉丝购买,全部售出的话,版税大概能拿到一万四,然后还要缴纳不菲的个税,睡后所得大概是 14400-14400*11.2%=12787.2。而图书出版的过程相对来说繁琐而费时,作者交稿后,在出版社内走的流程一般都会包括:三审、三校、申请书号、排版、印刷、出版。整个流程走下来,出交稿到印刷成书,两个月应该算快的了,三四个月比较正常,如果编辑觉得原稿问题比较多,需要反复修改,半年或者一年也是有可能的。忙活个大半年,粉丝给力的话,拿个一万多的版税报酬?那还不如去接个私活搞搞呢,拉线敲代码比写文章轻松多了,还不用被负责骂,? 一个项目拿个三五万也很正常。最重要的是,以老wu的写作风格,要正式出版个书,原稿肯定会被编辑给毙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出书的计划只好作罢,但老wu还是会在我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里,继续分享干货文章,也会将原先书稿的内容,重新做整理,放到老wu的博客中进行分享,一来知识分享传播容易,二来不受印刷载体的限制,内容可以更加的丰富,可以加入GIF动画甚至视频素材,能够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国内的每年出版发行的IT技术很多书,但大部分的口碑确实不怎么样,如果有英文阅读能力的,老wu还是建议大家尽量看英文原版,或者是中文翻译版与英文原版结合起来看。大家买书付款之前,最好到类似亚马逊中国、豆瓣看看读者的评价或者去书城先大概翻阅一下。对于那些很高产的作者,而且过往的读者评价不是很高的,大家就要小心谨慎了,有可能书根本就不是自己写的,甚至是作为任务指派,让其学生来完成,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还好,最近几年,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大咖,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出版的书质量还是不错的,电子设计领域,也有一些一线工程师在出书了,这些实战派风格而不是学术派风格的书,代表当前市场上应用的主流技术,可以学以致用,质量还是不错的,但占比还是略微少了些。
书城逛了一圈,还是没有一本书能够打动我付钱购买,老wu为什么买IT技术书越来越少了,国内出版的IT技术书质量有待提高是一方面原因,更多是的是,书籍只是领你进入IT技术大门的铺路石,进一步的修行更多是靠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知识积累。
图书出版社都是要自负盈亏的 ,所以对出版社和编辑来说,能盈利永远是最重要的。作为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找作者,找大牛作者,找好作者,比如在学校有影响力的,图书能够被选为学校的教材,学校的用量还是蛮可观的。作者有大量粉丝的话,一下子就可把首印都买走,然后能不停的加印,那就美滋滋了。
然后就是约稿的选题,一般都会选受众面比较广的主题,越基础入门的书,受众面越广,越高端深入的技术文章,反而销量寥寥,最后作者都没有再版的动力了。所以你觉得,通过购买一本书名为《精通XXX》的书,就能达到该领域的专家级别?这不过是出版社为了书能大卖而起的一个好名字罢了。?
还有就是新技术的迭代太快,一门新技术从诞生到有作者将它融会贯通,再将知识点整理编写成书,最后通过出版社编辑的改稿审核, 出版印刷上架销售,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等书出版后,这门新技术可能已经历了数次版本迭代,比如我们刚看到Altium Designer 17 的书发行,买回来看了两章,却发现, Altium Designer 18新版本已经发布了,而且软件的操作界面跟Altium Designer 17的有很大的不同,又要接着买买买,? 其实老wu觉得吧,Altium官方的手册就很不错了,很多人就是不看。
作为初学者,书还是要买的,它能让你系统的学习,快速的踏过技术的门槛,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决定了你最终能达到的技术高度。
而出来工作之后,你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只是单靠市面上所售的技术书显然已经无法帮到你了,我们需要扩展更多学习技术的途径。老wu这里也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好的平台很重要
老wu觉得,毕业后,去到一家学术氛围浓郁的公司对你的提升很重要。好的公司平台,往往注重员工的培养,在公司内训中,对于新人,有丰富经验的前辈对你进行指导,纠正工作上的不良习惯,公司往往也会有技术积累下来的文档,让你工作中少踩坑少走弯路。有好的实验平台和充足的资金,因为做电子产品开发的话,需要有相关的仪器来进行测量也验证,高宽带的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等等,都是很烧钱的玩意。
相应的,好的公司平台,你结识的人脉资源也会更丰富,说不定现在你的好同事好哥们,以后就会出来创业,同时也能够在你以后的创业工程中帮到你。
认真读懂并理解原厂提供的资料
除非你就是原厂,否则请认真读懂并理解原厂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不是闲着没事干乱写的,特别是一些国际上有名的IC设计厂商。
没必要重新发明轮子,原厂提供的资料已经将产品的基础功能验证了一遍,以原厂的参考软硬件设计为出发点,能极大降低我们产品开发的风险和缩减开发的时间。
而且像华为,三星,高通说提供的资料,非常完善,即给出了产品的技术规格参数,也注明了产品量产时需要注意的坑点。老wu的博客里也有分享给一些原厂的软硬件参考设计, 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参考。
Analog,他们的《模拟对话》做的非常棒,已经连续发表超过50年了,而且都是免费的,大家可以通过http://www.analog.com/cn/analog-dialogue.html查看过往文章。
同时他们官网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电路设计和应用笔记技术知识库等都是很好的参考文档。
对应的,德州仪器厂TI的资料也很不错,官网:www.ti.com.cn 。资料也很丰富,不过老wu个人觉得资料的整理归档没Analog做的好。如果用TI的处理器,可以查看这个页面,http://processors.wiki.ti.com/index.php/Main_Page ,TI的技术社区是原厂里做的不错的,https://e2echina.ti.com,老wu在里头提问的很多帖子都得到了TI原厂工程师的热心解答,社区的-》其他资源-》文件中心,也有很多资料下载
善于搜索
用百度会被鄙视吗?以前老wu会鄙视用百度来搜索技术资料的,但自从魏则西事件后,百度对竞价广告排名和搜索算法做了很大的调整。以前的百度,在谷歌离开中国大陆地区后,一家独大后确实堕落了,以前老wu百度搜索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官网既然被排到了第二页,而第一页的都是竞价排名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他们靠着竞价排名给的钱多而拍到了百度搜索的首页。
谷歌更懂技术而百度更懂中文,这个还是没错的,百度搜索作为中文搜索的一个补充参考还是可以用一下的。而且最近几年,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百度自家的百度知道、百家号也进驻了不少业内大神,百度自身的搜索引擎对这些自媒体的收录检索要比谷歌有优势的。
论坛
像EDA365、21IC、电子发烧友论坛、以及analog的社区、TI社区等等都是非常棒的专业论坛
但逛论坛,请尊重论坛网站的版规,在论坛里,不存在谁欠谁的,你发了个帖子,没人回答也很正常,可以换一个论坛试试运气,对于抽空回答你的问题的朋友,不管回答有没有实际解决了你的问题,最好都能够跟帖表示感谢。
碎片化学习
老wu一般都会关注国内比较知名大牛的公众号或者头条号,定期浏览他们所写的技术博客,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你所感兴趣的技术主题。通过自媒体分享的技术文章,无需如出书那般的繁琐,也更能深入展开相关技术探讨。老wu觉得关注这些专家大牛的自媒体公众号,比看他们出版的书收获的更多。
除了国内的知名技术博客,老wu还会在Facebook或者Twitter订阅一些技术大号,像Altium、Zuken、Cadnece、EDN等等他们的社交媒体都建的蛮好的,经常有干货文章推送, 也能通过这些推送信息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还有油管youtube,上面的资源是在是太丰富太丰富,你不能科学上网,真的是一大损失,国内有些玩头条号视频搬运的,在youtube上将视频教程整理一下,发到国内的头条号上,收益还挺不错的。
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记忆力,那个时候书不多且奇贵。清朝末年曾国藩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两纹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现在网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币,大概是处级干部一周的工资。所以古人盛赞一个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牛逼不说,这能省多少钱!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花钱(除了电费网费)。一旦载体便宜,知识总量就开始爆发。
首先,知识本身变得丰富而廉价起来。如果曾国藩活在现代,他也许就会打“《二十四史》”“免费下载”等关键词,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费的盗版电子书。只要你的搜索技术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识是廉价甚至免费的。
其次,搜索技术改变了知识存储的方式,人们可以记得关键词,知道在哪里找就好。
最后,这个年代的人面对了太多全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也不断更新,以至于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扯淡。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吴川斌

吴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