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以太网 原书第2版图书分享
《汽车以太网 原书第2版》
OPEN 联盟首任主席、宝马以太网项目总监克尔斯滕·马特乌斯博士 与 宝马电磁兼容团队总监托马斯·柯尼希斯埃德博士 联手合著。
此书的中文翻译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译者:李巍 和 周轩羽。ISBN:978-7-111-61128-8。
-
历史脉络: 深入追溯以太网、车载网络及汽车以太网的发展简史,让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核心技术: 详细解析汽车以太网的物理传输层(PHY)和协议栈,深入技术细节。
-
未来展望: 探讨以太网技术如何塑造未来的汽车系统架构,帮您洞见未来趋势。
图书目录
第1章 以太网简史(基于一个汽车制造商的角度)
1.1 话说从头
1.2 以太网的含义
1.2.1 IEEE以太网
1.2.2 工业自动化以太网
1.2.3 航空以太网
1.2.4 电信以太网
1.2.5 汽车以太网
1.3 市场对比
备注
参考文献
第2章 车载网简史
2.1 车载网的作用
2.2 传统的车载网
2.2.1 早期的车载网
2.2.2 控制器局域网络(CAN)
2.2.3 局域互联网络(LIN)
2.2.4 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MOST)
2.2.5 FlexRay
2.2.6 像素链接
2.2.7 消费链接
2.2.8 趋势和结局
2.3 车载网的责任
2.3.1 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作用
2.3.2 汽车制造商之间关系的作用
备注
参考文献
第3章 汽车以太网简史
3.1 第一个用例:编程和软件更新
3.1.1 架构的挑战
3.1.2 潜在汽车接口技术
3.1.3 解决方案:100BASE-TX以太网
3.2 第二个用例:“私有”应用连接
3.3 突破:车用UTSP以太网
3.4 宝马内部接受UTSP以太网
3.4.1 终将是另一个车载网技术
3.4.2 适当的试验应用
3.4.3 汽车以太网在宝马的未来
3.5 一项新技术的产业框架
3.5.1 从专有解决方案到公开的标准
3.5.2 在IEEE塑造未来
3.5.3 支持的架构和组织
3.6 以太网在产业范围内的接受度
备注
参考文献
第4章 汽车以太网的物理传输
4.1 电磁兼容性(EMC)
4.1.1 电磁干扰的耦合机制
4.1.2 EMC标准
4.1.3 EMC测试
4.1.4 静电放电(ESD)
4.2 汽车通信信道
4.2.1 信道框架
4.2.2 信道参数
4.2.3 100BASE-T1/OABR信道
4.2.4 1000BASE-T1/RTPGE信道
4.3 物理层技术(PHY)
4.3.1 100Mbit/s以太网
4.3.2 1Gbit/s以太网
4.3.3 其他数据速率
4.4 汽车以太网及其供电
4.4.1 供电网络的组成
4.4.2 供电和通信网络的内在联系
4.4.3 PoDL
4.4.4 使用供电网络通信
4.4.5 高效节能以太网
4.4.6 唤醒
4.5 质量保证
4.5.1 汽车半导体质量标准
4.5.2 汽车以太网的共模扼流圈质量标准
备注
参考文献
第5章 汽车以太网中的协议
5.1 服务质量、音视频桥和时间敏感网络
5.1.1 AVB引入以太网
5.1.2 音视频桥(AVB)应用实例
5.1.3 AVB协议及其车载应用
5.1.4 时间敏感网络中的功能安全相关控制信息
5.2 网络安全和虚拟LAN
5.2.1 汽车的网络安全
5.2.2 以太网相关网络安全
5.3 因特网协议
5.3.1 静态地址和动态地址
5.3.2 IPv4 vs IPv6
5.4 中间件与SOME/IP
5.4.1 “中间件”的定义
5.4.2 “中间件”的历史
5.4.3 SOME/IP的特点
5.4.4 服务发现
备注
参考文献
第6章 以太网技术在汽车中的发展
6.1 系统开发过程概要
6.2 软件设计
6.3 网络架构
6.3.1 EE架构解析
6.3.2 车载通信网络
6.3.3 供电网络
6.4 测试和验证
备注
参考文献
第7章 未来展望
备注
参考文献
如何下载汽车以太网 原书第2版图书分享
关注老wu博客的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里发送对应的下载关键字获取下载链接
关注吴川斌的博客公众号
在公众号里给老吴发消息:
下载|汽车以太网原书第2版
或者代码
6388
建议复制粘贴过去不会码错字哟,O(∩_∩)O~
❤️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打赏支持
扫描上方二维码,用微信打赏